Exhibition Info展覽資訊
展覽日期2023-09-08 ~ 10-08

「虛實之際─台灣寫實繪畫中的抽象思維」特展 Between Virtuality and Reality ──Abstract thinking 顧何忠​翁明崖​陳逸鋒​陳宏忻林正哲王皓諄

臺南市美術館1館展覽室A
開幕儀式9/8日下午2:00
與會人士:
南美館林秋芳館長
策展人蕭瓊瑞
策劃人顧何忠
資深藝評家黃海鳴
資深藝術顧問陸潔民
2023/9/8在南美館林館長、策展人蕭瓊瑞、策劃人顧何忠、資深藝評家黃海鳴及藝術顧問陸潔民的輪番致詞下,揭開展覽序幕。
在慶祝雅逸三十周年的一系列特展活動中,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、台灣美術史研究者蕭瓊瑞擔任策展人,同步策畫兩個精彩展覽: 首先,《虛實之際─雅逸30周年寫實繪畫邀請展》在4月6日至6月25日於雅逸藝術中心展出,此展在觀眾一致的好評聲中及藏家的支持下,圓滿落幕 。接續,《虛實之際─台灣寫實繪畫中的抽象思維》 特展,於9月8日至10月8日,在臺南市美術館一館A展廳隆重登場,展品規模更加豐富、更具氣勢。

以蕭瓊瑞老師在學界的聲望與人脈關係,此展集結十五位台灣當代傑出藝術家共襄盛舉,包括:黃銘昌、連建興、顧何忠、李足新、梁晉嘉、林欽賢、翁明崖、周川智、林正哲、傅浩軒、王皓諄、林浩白,陳逸鋒、曾冠雄、陳宏忻,由資深至新生代,年齡從1952年到1992年出生,前後跨越兩個世代。透過展品的呈現,明顯地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的藝術家面對各種時代課題、相異媒材,在不同思維下的選擇與探索。藉由這個展覽的導讀與梳理,我們面向每個人都可以恣意展現自我的世代,這些內心碰撞正激盪著藝術火花。

作品集

Portfolio
全部作品
策展人蕭瓊瑞將全展分作:「風行.景移」(風景畫),「情采.神思」(人物畫),及「感物.比興」(靜物畫)等三個子題。茲析論如下:

風行.景移
純粹風景畫的形成,在西方雖然要晚至18世紀的所謂「寫實主義」,但早在16世紀的尼德蘭地區,就已經出現以風景畫為業的畫家;而在東方,至少在中國的北宋時期(10-11世紀),山水畫的思維與創作都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。

風景畫是人和自然的一種對話,甚至「風景」就是蠻荒的自然被藝術家「馴化」,「人文化」的過程與結果。在「風行.景移」的子題中,可窺見當代台灣寫實畫家對自然景緻的觀看、思維與映射。

早在1978年就以細緻寫實筆法描繪台灣鄉間景象而獲「雄獅新人獎」的黃銘昌,之後留學法國,1984年畢業於國立高等巴黎美術學院。返台後,曾短期任教國立藝術學院(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),之後即以專業畫家身份,長期投入精緻寫實的藝術創作;是台灣90年代以後,既接續鄉土寫實詩情,又賦以大格局觀照的一位傑出創作者,始終保持其藝術本質的純粹性;特別是他在《水稻田系列》作品中,以千萬筆的細緻筆觸,捕捉可見的山脈,稻田,芭蕉樹等形象,但隱微未顯的則是和風、濕氣、陽光……與田間小徑。
 
相對於黃銘昌的細緻繁密,顧何忠的《彼岸》系列,則在看似單純的構成中,精確描繪,卻又幾乎不帶筆觸地表現了一個看似無限遙遠的精神空間;在一黑一白的作品中,近景描繪了一個人類加工製成的大理石桌面,而占有畫面五分之四的遠景天空,則提供了觀者無限的想像。物質與精神、寫實與抽象、古典與現代,在此進行了一場視覺與思維的二元辨證與拉扯。
 
和顧何忠齡的連建興,以魔幻寫實的畫面,同時呈顯了自然與人文,歷史與寓言,建設與荒廢的吊詭史詩;在〈有情漫波〉,〈夢土堪輿之金瓜石與金銅礦〉等這些如長詩密碼的標題作品中,藝術家以寫實的手法提供了並不寫實的情境,滲透出如老巫師般的夢幻噎語和神秘陰影,卻深含警世的意味與濃郁的鄉愁。
 
出生金門的翁明崖,長期以含蓄、內斂的筆法,捕捉大自然的變化,寫景也寫情,畫面經常展現一種寧靜、多彩的特質;參展的〈八嗡翁〉、〈大坡炊煙、〈青山雲彩〉等,都是在一種平行或垂直的空間結構中,借由可見的山巒、平野、樹叢,暗示出光影明暗的變化與雲霧的流動,那是藝術家在浸淫自然時,從環境中所獲致的體悟與感受:舒緩、幽靜,而深遠。
 
已屬1980年代出生的林浩白,是聯邦美術新人獎首獎(2010),及兩次奇美藝術獎的得主(2013,2014)。畫如其名,在以「白色」為主調的花卉靜物外,也有類如〈邊際〉(2017)這樣的作品,從窗內往外望去,也可視為另類的風景之作。「窗」一直是歐洲「象徵主義」(Symbolism)喜愛題材,因為「窗」是兩個世界(窗外,窗內)的交界處,有一種曖昧的特質;林浩白的〈邊際〉也是在看似實景與虛像之間,予人以「邊際」的存有省思,看似寫實的手法,存在著抽象的哲思。
 
最年輕的陳宏忻,已是1990年代出生的參展者。《偽裝者》系列,都是藉由自然界中的植物與動物的混雜,表現出動物如何透過自我偽裝的行為,來達到自我安全,求生的目的,以自然自喻;另如〈巴別塔〉,則是《聖經》中人類意圖與上帝爭衡的故事,也是利用旋轉的植物莖葉,搭建起「欲與天齊」的高塔,動物隱身其中,乃是人類的隱喻與化身。

情采.神思
人物是人文世界的中心,即使在傳統的宗教畫或歷史畫時期,「人」始終是繪畫的主角;從現實的角度檢視,與其說:「上帝按祂的形象創造了人類。」不如說:「人類按自己的形象創造或理解了上帝。」

當代台灣寫實繪畫,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主題,顯然不是「肖像畫」,而是透過不同年齡、職業、性別的人物,展現「人」在生命情境中的不同情采與神思,凸顯了「人」的困境、遭遇、疑惑,與尊嚴。

出生礦區的李足新,在崎嶇艱困的成長過程中,對生命有著一份深刻的體驗與感受。作於2008年的《老農系列》之〈獨居三〉,以一對坐在老屋簷下的老農夫婦,陰影遮住了他們的臉部,就像那些一生辛勞付出,卻在歷史上未曾留下任何個人事跡,影像的廣大農夫;僅僅露出勞動的雙手及下半身:手肘靠在竹籐座椅扶手上,雙手交握的是男性,一雙沾滿泥土的長筒雨鞋,是永無休憩的勞動者的象徵。而一旁的妻子,膝上墊著毛毯,雙手抱著親手種植的果實,雙腳內縮,幾乎隱身不見,也像一旁開在暗處的扶桑花。兩人並坐,卻題名「獨居」,顯示兒女不在身邊的孤獨。為誰辛苦,為誰忙?
 
相對於李足新的蒼桑,苦澀,林欽賢則是樂觀與美的歌頌者,始終充滿了希望與救贖;結合著古典的傳說與當代的神話,林欽賢以「人」為主題,訴說著這塊土地的走向。展出的〈春饗秋宴〉,〈等待綠色的救贖〉等,都讓身處世紀疾情陰影下的人們,重拾生命的力量。
 
曾往俄羅斯留學,並獲得俄羅斯國立列賓美術學院架上繪畫修復之藝術家/修護師文憑的周川智,成功結合繪畫,畫材研究與修復的專長,創作出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人物畫作;所謂的《古技今現系列》,正是在俄羅斯拜占庭聖畫像的畫幅結構下,以金箔和蛋彩等媒材,技法,呈顯出女性模特兒和古典畫像中的人物造形之對話,穿越時空,古技今現。
 
以「肖像畫」為專研主題的林正哲,一度以肖像畫中的飾品描繪,試圖探討飾品在祭神儀式,權力象徵,與個人品味上所呈顯的意義;也曾抽離一切情感與意寓,純粹以物件、玩具為題材,進行描繪;而2017年的〈書寫自我〉及2023年的〈女孩與泡泡槍〉,則是回到當代生活中的小女孩,透過毛筆、泡泡槍…..等身邊的文具、玩具,來進行對自我的認識、肯定,或滿足。看似輕鬆的行為中,卻深具對生命探討的意義。
 
而同樣以「人」為題材,曾冠雄卻著力於「女巫」的暗黑美學。走著一條和一般藝術家養成不同路徑的曾冠雄,從小嚮往自己成為一名導演;中學時因沈溺於金屬搖滾樂,而想像成為一位音樂製作人。到了大學時期,進入建築系,仍利用課餘專研吉他….;直到某一天醒來,才發覺自己對繪畫的熱愛,始終沒有斷念;最後終於踏入美術研究所的大門,也獲得許多競賽及收藏家的肯定。
 
曾冠雄的《女巫》系列,看似逼真,寫實的畫面,其實是用無數細密的抽象元素所構成;用不真實的元素,符號,來建構逼近真實,寫實的畫面,既帶給觀眾視覺的挑戰與震撼,也成為自我創作時深掘,內省的主要內涵。他說:「外表柔美,神情冷淡的女孩,往往是為了掩飾身體的殘疾、缺陷,或情感的受傷與恐懼。惟有在寂寞與想像間,不斷地拉扯、掙扎,才能獲得一種看似坦然的存在。」暗黑正是一種最佳的保護色與存有感。

感物.比興
以靜止的物件為描繪的對象,本身就有向「具變動性」的風景畫或歷史畫挑戰的意味;靜物畫的物件安排或細膩描繪,從對象的選擇,排列,到氛圍的形塑、呈現,在在都反映了藝術家獨特的感思與喻意,特別是19世紀中葉以後的西方繪畫,靜物畫更成為特別受到大眾歡迎與畫家喜愛的題材。

在台灣當代寫繪畫的表現上,靜物畫似乎也是深為年輕一代畫家喜愛的題材,不論表現的技法和主題,也都有令人驚艷的成果,對象擴及植物、動物,乃至石頭….。

顧何忠除前提風景畫作的《彼岸》系列外,在靜物畫上也是極早表現出穿越物質表象、深入內在本質探討的一位傑出創作者,如:完成於2006年的〈定〉,以一只立於桌面的水梨,猶如老僧之「入定」;完全不帶筆觸的手法,卻質地勻細、色彩豐美、蘊含溫度,尤其果蒂部份乾萎的表皮描繪,正是生命由成熟進入衰老的象徵。另作於2022年的〈璀璨〉,則是以斜向的光照,讓三只立於大理石板上的瓶中繁花,在看似幽暗低沈的背景上,展現璀璨的光采,靜寂中又富生命的活力。
 
留學西班牙的梁晉嘉,自1995年歸國後,便不斷地在富有庶民生活色彩的本土題材上,尋找表現的主題,從早期的紙鶴、木箱,到後來的布袋戲、燒餅油條、花生、鐵秤、土產水果,到塑膠袋,梁晉嘉以準確的質感,和逼真的色彩,成功地讓這些原本被視為「粗俗」的物,散發優雅、動人的美感。此次展出的三件水果,都有被剝開或切開的果肉,呈顯多汁甜美的味覺聯想。
 
至於早逝的李足新,在前提以老農夫婦為題材的〈獨居〉外,亦以一雙擺在老木材上對望的舊鞋子,背景是紅霞滿天的白雲,山脈,取名〈自相矛盾的詩意情結〉,以物喻人、以景抒情、感物比興。
 
深受俄羅斯東正教聖像畫影響的周川智,在穹形框架內,捨去人物,代以瓶花,空盪的背景,反而展現一種既神聖又神秘的氛圍。
 
而以小示大的傅浩軒,以精微筆觸,呈顯不同石頭的質感,賦予原本冰冷,無情的石塊,變成溫暖,多情的物件;除了石頭本身自然崩裂或人為雕琢、上彩所呈顯的痕跡外,外加的金屬扣環,更增添「異質結合」的詭異想像。
 
至於取材自日常身旁常見的硬幣的王皓諄,將這些本身就是薄浮雕的銅幣成品,大小,新舊,散落成堆,形成構圖上的變化;或加入質地完全不同的柔軟花瓣,那是現實與理想的並置,也是心中渴望的再現。
 
林浩白的「白」,在《美好時光》靜物系列中,讓植物的純靜,成為精神的象徵,潔淨無瑕,生命自在;看似單純,絕不單調,看似空靈,絕非空虛。物我合一、生命靜好。
 
陳逸峰也是以「白」為取向,白色的布匹,或是整齊疊放、或是打結堆置…..,白布成為獨立的物件,明暗的對比,仍在「白」色的籠罩之中,成為一種純淨無礙的精神境界;完全的物質描繪,卻成為如詩的精神空間。
 
「虛實之際──台灣寫實繪畫中的抽象思維」特展,以15位台灣當代傑出藝術家的作品,展現高度寫實的畫面中,存藏著藝術家深刻的生命體驗與極易被忽略的抽象思維和表現,是台灣近年來頗具深度的一次學術性展出。

現場目擊

Highlight
認識顧何忠認識​翁明崖認識​陳逸鋒認識​陳宏忻認識林正哲認識王皓諄
更多展覽資訊Other Exhibition
查看全部